
移液管作为实验室最常用的精密量器之一,其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实验结果的成败。
今天,我们就来详解移液管使用的10个关键要点,助力您在农业检测工作中游刃有余。
移液管是一种量出式仪器,专门用于准确移取特定体积的溶液。其结构为一根中间膨大、下端尖嘴、上端刻有标线的细长玻璃管。常用规格有5、10、25、50和75mL等。具有刻度的直形玻璃管通常称为吸量管,常用规格有1、2、5和10mL等。合格且正确使用的移液管/吸量管,其移取体积可准确到0.01mL,这是确保农业定量分析(如标准曲线绘制、样品前处理)精度的关键。
根据所需移取溶液的体积和要求选择合适规格的移液管或吸量管。
在标准溶液配制、样品精确分取等关键步骤,优先选用移液管(单标线)以保证精度;在需要梯度添加试剂的反应中,可选用吸量管。
仔细检查移液管的管口和尖嘴有无破损或裂痕。如有破损,必须弃用!破损的仪器不仅无法准确量取,还可能引入玻璃碎屑污染样品,影响后续检测结果的真实性。
先用自来水淋洗。
使用合适的实验室清洗剂(如中性洗涤剂或专用清洗液)进行清洗。润洗方法:右手持管(食指靠近上口,中指、无名指握外侧,拇指在内侧),左手握洗耳球。排空洗耳球空气后紧接管口,缓慢吸入清洗液至标线以上,移开洗耳球,迅速用食指堵住管口,稍等后放回废液杯。
用自来水彻底冲洗内外壁至不挂水珠,再用超纯水(或蒸馏水)洗涤3次,控干备用。
彻底清洗是避免交叉污染的关键,尤其在进行痕量分析(如农药残留、重金属检测)时,任何残留都可能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。
将待吸溶液在小烧杯中摇匀。
用滤纸吸干移液管尖端水分。
吸取少量溶液(约1/3容量),立即用食指堵住管口,横持并转动使溶液润洗内壁,然后将溶液从尖嘴排入废液杯。如此重复润洗3-4次。
将润洗好的移液管插入待吸液面下1~2cm深处。
边吸边缓慢下移管身,保持尖端深度恒定(避免吸入底部沉淀或表层杂质)。
用洗耳球吸取溶液,使液面上升至标线以上约1~2cm处。
迅速用食指堵紧管口(若液面已降至标线下需重吸)。
提出移液管,尖嘴轻触容器内壁片刻(使外壁挂液流下),然后用滤纸擦干外壁下端的少量溶液。(移动时保持垂直)
左手持一干净并倾斜的小烧杯(或原溶液瓶口)。
将移液管垂直放入,尖嘴紧贴小烧杯内壁。
视线与刻度线保持水平。
微微松开食指(可轻微转动移液管),让溶液缓慢流出。
当液面弯月面的最低点(凹液面)即将与标线相切时,立即用食指压紧管口,使弯月面最低点精确对准标线上缘。
将尖嘴轻触烧杯内壁移去多余液滴。
将移液管移至接收容器(倾斜),保持移液管垂直,尖嘴紧贴接收器内壁。
松开食指,让溶液自然流下。
待溶液流尽后,继续保持该姿势约15秒。
将移液管尖嘴在接收器内壁上轻轻旋转一周(约2-3圈)或前后小距离滑动2-3次。
移走移液管。除非管身上明确标有“吹”字,否则绝对不可用洗耳球吹出尖嘴内的残留溶液!校准移液管时已考虑了这部分残留体积,强行吹出会导致移液体积偏大,在精确的农业定量分析中,这将直接导致浓度计算错误。
移液管(吸量管)不应在烘箱中烘干。急骤的温度变化可能导致玻璃破裂或精度改变。
避免移取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溶液。溶液温度与校准温度(通常20°C)差异过大会影响体积准确性。待溶液温度接近室温再操作。
同一实验中尽可能使用同一支移液管。减少不同量器间的系统误差,提高实验平行性,这对农业检测中样品间的比较分析尤为重要。
使用完毕,立即用自来水及蒸馏水(或超纯水)彻底冲洗干净,置于移液管架上晾干。防止溶液干涸堵塞或腐蚀管壁,影响后续使用精度和使用寿命。
移液管和容量瓶常配合使用,在使用前可进行两者的相对体积校准。
使用吸量管时,推荐每次从最上面刻度(0刻度)处起始,向下放出所需体积。多次使用中间刻度会增加操作误差。需要多少体积,就选择相应规格的吸量管或移液管。
严格区分“吹”与“不吹”!新式移液管(无“吹”字)绝对禁止吹出尖嘴残留液。这是操作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,务必牢记!
在农业检测的精密世界里,每一微升液体的精准传递都承载着数据的重量和结论的可信度。规范使用移液管,不仅是实验室基本功的体现,更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数据准确、可靠、公正的第一道防线。每一次严谨的操作,都是对科学精神的践行,也是对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信任的守护。让我们从掌握这小小的移液管开始,筑牢农业检测的质量基石!